(一)

但是,青铜器主要是祭祀用品,石碑主要刻写墓志铭,不是贵就是重,因此在还没有发明纸和笔的春秋战国时代。文字主要是用小刀刻在竹简上的,现在书的量词“册”就是编成书的竹简的象形字。大思想家孔子晚年喜欢看《周易》,把穿竹简的牛皮绳(韦)都翻断了三次,这件事就是鼓励人们要努力学习的“韦编三绝”故事来源。

(二)
后来虽然发明了纸墨笔砚,可是历史书仍然称为“汗青”。因为竹简在书写之前,要把青竹简用火烤得“出汗”脱水,这样,竹简干后既容易书写又不会被虫蛀。宋代著名的文天祥被元人俘虏后,在《过零丁洋》的诗中写了一句脍炙人口的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要用自己的英雄行为在历史上留下好的形象。
而如果形容一个人或者一个团体做的坏事太多,就常用“罄竹难书”这个成语,意思是用光所有的竹子都写不完这些坏事。

(三)
竹简和西洋用羊皮做的羊皮纸相比,更廉价,也便于保存。但是,阅读和携带时却很不方便。
形容一个人学问很深,叫做“学富五车”。意思是他的学问写成书,会装满五辆牛车,而形容一个人藏书很多,就叫“汗牛充栋”。意思是这些书搬运时要累得牛出大汗,存放时会堆满房子。
西汉有一个学士叫东方朔,他曾给汉武帝写了一个奏章,用了三千片木简。需要两个人才能抬起来,据说汉武帝看了两个月,才看完。
文字载体如此笨重,所以就出现了在丝帛上书写的公文档案,可是丝帛太昂贵了,所以只有皇帝的圣旨才一直用丝帛书写。
如今,载体从纸张经过缩微胶片、软盘、CD-COM、DVD、闪存卡,到当今的电子书籍等阅读器,都为文化传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因为纸张需要木材,所以这些载体同时又为更为环保的无纸化办公提供了条件。
0 件のコメント:
コメントを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