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日日曜日

开卷有益(kāi juàn yǒu yì 読書は有益である)

(一)
中国的商代以前,文字主要刻在龟壳、牛胛骨上,所以现代人称之为“甲骨文”。 商周时代发明了青铜器,就在铜鼎上铸文字,现在比喻一个人很有名,就说他“大名鼎鼎”。还有的文字是刻在石碑上的,所以荀子在《劝学》中有一句名言:“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但是,青铜器主要是祭祀用品,石碑主要刻写墓志铭,不是贵就是重,因此在还没有发明纸和笔的春秋战国时代。文字主要是用小刀刻在竹简上的,现在书的量词“册”就是编成书的竹简的象形字。大思想家孔子晚年喜欢看《周易》,把穿竹简的牛皮绳(韦)都翻断了三次,这件事就是鼓励人们要努力学习的“韦编三绝”故事来源。
可是刻字毕竟太麻烦,所以古代的文言文注重言简意赅,一般的词汇都是单字。孔子刻写的历史书《春秋》因为太简练了,所以后来需要别人为他写注释说明。而孔子的学生把老师的言论通过记忆,刻写、拼凑出来,才有了著名的《论语》。
(二)
后来虽然发明了纸墨笔砚,可是历史书仍然称为“汗青”。因为写之前,要把青竹用火烤得出汗脱水,这样,竹干后容易写又不会被虫蛀。宋代著名文天祥被元人俘虏后,在《过零丁洋》的写了一句脍炙人口的名句:人生自古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要用自己的英雄行史上留下好的形象
而如果形容一个人或者一个团体做的坏事太多,就常用“罄竹难书”这个成语,意思是用光所有的竹子都写不完这些坏事。
另外,时中国人在将要做完一件事情说这件事情快要了。青也和竹简。据古代在著书时草稿往往先写在青竹的表皮上,青竹的表皮比光滑,要修改容易将原来的字迹擦掉。定稿后刮去竹子青皮,露出竹白,将字写在竹白上,渗透进竹白不容易字的意思是削、刮,所以后来人们习惯称著定稿,或者电影拍摄结束为杀
(三)
竹简和西洋用羊皮做的羊皮纸相比,更廉价,也便于保存。但是,阅读和携带时却很不方便。
  形容一个人学很深,叫做“学富五”。意思是他的学写成会装而形容一个人藏很多,就叫“汗牛充”。意思是搬运要累得牛出大汗,存放会堆房子。
西有一个学士叫方朔,他曾给汉武帝写了一个奏章,用了三千片木需要两个人才能抬起来,据说汉武帝看了两个月,才看完。
文字如此笨重,所以就出写的公文档案,可是太昂了,所以只有皇帝的圣旨才一直用丝帛书写。
为解决普通书籍的载体,东汉时宦官蔡的技文化提供了良的体。
如今,纸张经过缩微胶片、软盘CD-COMDVD存卡,到当今的阅读器,都文化起到了极的作用。同时,因为纸张需要木材,所以这些载体同为更为环保的提供了条件。

0 件のコメント:

コメントを投稿